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1:26 点击次数:117
马鞍石水库起名的由来
1958年,跃进、红旗、公社、东风等等名称最为时尚,许多工矿企业、学校和出生的子女都争先以此起名。马鞍石水库为何以原地石头像马鞍型而起名呢?这里有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。云台山区是红色革命老区。县委、政府从1938年起,便率领地方革命武装配合八路军、解放军指战员,在炮火硝烟中欲血奋战了十年,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反动派,1948年10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。新任的县委、政府主要领导大多是当年的革命者,他们几次步行70多公里到纸坊沟深山老林地方调查,群众领着县委书记张洋芹、副县长靳六道等领导,到有水源的纸坊沟峡谷中段地查实情问来历,知道这里的西山曾是古人张良之故而得名,东山是敬奉黑龙王大庙,沟底地面上有一块长20米,宽6米,中间低凹约7米,高4米,呈马鞍型的巨大红石矗立在那里。领导们指令县水利部门派出技术人员到实地勘测,经钻探,这块马鞍型红色巨石根底就座落在地下的山上,很适合建一个大水坝,将此处峡谷的水拦蓄起来,既能防洪又能解决下游山区人民吃水和浇地的问题。依据实地勘察资料,县委在1958年秋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),讨论水库命名问题。会上一部分领导主张定名为幸福水库,一部分领导主张按地名定名。县委书记张洋芹地说:“古代名人张良曾想在那个西山建个湖,黑龙王又在那里喷云散水,使得滴水瓮常年流水不断。马鞍型巨大红石等待奇人坐马而飞,我们还是叫马鞍石水库为好。”与会者经过热烈的讨论认为让修武人民骑在马鞍上腾飞起来,打一个翻山倒海兴修山区水利工程的硬仗,让昔日梦想的天湖变为现实,符合全县人民的愿望,最后一致决定把这个未来的水库叫做“马鞍石水库”,这名字一传十、十传百、百传千传开了。接着县委、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毕来义为指挥长,县委常委、县纪委书记牛榜富、副县长赵西生、张治成、赵新田、刘彦臣为副指挥长,组织全县一万多民兵,自力更生,连续奋战16年,建成了中型水库和配套工程,解决山区二万多人吃水、5万亩耕地灌溉问题。现在这里成为云台山重要的水体景观。2016年,国家水利部在这里举办全国“海河行(因纸坊沟水系海河分支)”。
展开剩余70%土工具建造大奇迹
铁锹、铁锤、钢钎、镢头、钻头、抬筐、萝头、扁担、小平车……这是1966年马鞍石水库指挥部为民工修建水库工程准备的老样式工具。当民工们领回这些工具后,一部分从山下平原村庄来的民工,原来的那股奋战水库工程的热劲一下泄气了。他们说:“就凭这些工具,这水库不知道修到何年哩!”指挥部领导立刻意识这个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,就在开工初期,对民工进行树立共产主义、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教育,同时注重加强依靠现有工具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教育。讲述1943年3月,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、毛主席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,八路军359旅进驻延安东南50余公里处的南泥湾,一边练兵备战,一边利用锄头和犁耙垦荒种田。短短三年时间,就将满山荆棘、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南泥湾变成了“处处是庄稼,遍地是牛羊”的陕北“好江南”,生产大批粮食支援边区人民的故事。特别讲述毛主席用锄头在办公的窑洞下开出菜园;讲述朱德总司令组织一个生产小组,开垦菜地三亩;讲述周恩来纺线被评为纺线能手的故事。领导们和军民们利用锄头、镢头开荒种田的动人事迹,使民工们认识到,无论何时何地,不管用什么工具,只要自力更生,奋发图强,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。
思想一转变,干劲冲破天。民工们春夏时光着脊梁、深秋寒冬时摔掉棉衣大干,硬凭着坚硬的铁肩膀、布满老茧的双手、充满气力的腰板、挺拔灵敏的腿脚,挥动工具持续16年,共为水库用水泥垒砌石头7.8万方,干石砌石0.6万方,搅拌混凝土7600方,土石清基3.3万方。1973年至1974年,1.3万人大干45天,完成了44公里的盘山渠和4座渡槽任务,使马鞍石水库变成了人造天湖,清清的库水在盘山渠里哗哗流淌,润泽了5万亩耕地,看到古老式工具创造出的奇迹,民工们畅快地欢乐起来。
民工们说:工具与人相比,人的因素第一,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人,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。我想历史不会重演,但却惊人地相似。让我们用当年的“老镢头”精神,在新征程上,创造出更多新时代的奇迹。
锅底半桶饭熬成了糊
1958年水库开工打了一个大坝基础,因资金、粮食等物资缺少而于1960年困难时期停工。1966年3月14日水库重新开工建设。5000多民工编了14个连为伙食单位。粮、菜大多是民工们从生产队带的,国家和县里给予一定量的补给。但那时依然还没有完全解决吃饱饭问题,工地劳动量大,很多时候填不饱肚子。面对如此困难,一些共产党员、青年团员和积极分子,就自觉地少吃一点饭,让民工们吃饱肚子。民工们开始不知道情缘,争先恐后抢着吃,后来知道了事由,谁也不肯多吃一碗,结果形成了食堂的大饭锅里,民工们吃到锅底剩下半桶饭,没吃饱的人你让我,我让他剩下来没人吃,熬成糊的情况,事务长和炊事员们也省吃俭用。
指挥部领导对民工们这种发扬互爱精神,少消耗粮食的品格非常赞成并多次赞扬,但考虑到干这样的重活,长期下去将影响民工的身体健康,立即请求县拨补助粮64万斤。民工们知道后,认为国家有困难,主张不要。后来地委知道了此事,请示省委答应给30万斤,这大大缓和了民工们吃不饱饭问题。然而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们还是照常不与民工争饭吃。食堂大锅里因相互让饭,剩下半桶没人吃。一直持续到粮食供应充足,蔬菜肉品保障供应之时。大锅饭菜的香味弥漫山岗,民工们在吃饭中溢满了喜悦和幸福。
撵不走的超龄队
1973年12月初一股强冷空气刚过,县委书记李祥、常委乔思聪、王志忠、任慧珍、韩福山(上述领导均已辞世)等领导,带县直机关、厂矿1000多名干部职工与五个公社1.3万修筑西干渠的民工们,在长达44公里的山头上,没有举行任何宣誓形式便开始施工了。吆——飒——,吆飒的劳动号子声与咯吱咯吱、叮当叮叮当的工具响声,响彻满山坡。正在县委机关工地穿着单衣撬石头干活的李祥书记,被匆匆赶来的几位领工的局长们围住了,他们跳到待挖的盘山渠坑道里一边抢着干活,一边说:他们的工地来了60多位已超过县修建水库指挥部规定18岁至50岁才允许当民工的规定的民工,我们劝他们回去,他们就是不走。李祥用钢钎撬着石头说:“你们回去要想方设法劝他们回去,我们一定要按指挥部的规定办。”几个局长扫兴而归。固定专人将那些超龄民工的钢钎、镢头收了,这一下可激怒了民工们,气呼呼地找施工的局长们说理,流着热泪说:“你们为山区人民吃上水浇上地来施工,我们老百姓感动,也想着多出点力,可你们且收我们的工具,太不合情理!”一个在解放战争后期当过民兵的人冲着局长们大声地说:“你们不叫干,我们就黑夜点马灯来干,反正俺是不离工地!”局长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就再次去找县委书记李祥书记要求将超龄民工留下。李祥书记说:“等县委开个会,集体研究了再说吧!”当天晚上,工棚里点着蜡,四面透着风,李祥书记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会。他强调说,这个会主要研究超龄民工回不回问题。话音刚落大家便争先恐后发言了。常委乔思聪说:“超龄民工们对工程这么关心,是发自内心真诚,我们的责任是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水利工程上。”常委、组织部长姜慧珍激情地说:“我们不能把他们撵走,我们得相信依靠他们!”话音未落,常委韩福山站起来说:“我赞成以上的发言,将他们留下”。根据大家的意见,李祥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并按照规定由生产队一天记一个劳动日,工地以工补助和在机关工地食堂吃饭,大家拍手赞成并形成决定,并通知建设水库指挥部。县直机关工地响起一派欢迎声。编外民工们哈哈大笑与大家一起战斗。由于他们对搬石头垒渠道比较懂技术,就挑起这付担子。那里活势大有危险,他们总是冲锋在前,就拼着一股子劲在工地与大家奋战了45天,完成了一干渠和一、二支渠、整修总干渠、东干渠,开挖7座山洞,修建4座渡槽任务,使马鞍石水库有了一整套灌溉系统,实现了防洪与灌溉的任务目标。
来源:百家岩
发布于:河南省